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新闻 >

鄂伦春:从实际出发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2)

时间:2018-12-24 11:38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嘎仙洞《石室祝文》是1980年考古发现的,祝文内容与《魏书》的记载基本一致,反映了北魏皇帝的先祖在大兴安岭游猎和南迁的历史情况,有力证明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祝文的译文大意是公元443年,
疯狂猜歌7字歌名 疯狂猜歌答案5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7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六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七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五个字 疯狂猜歌二个字歌名 疯狂猜歌歌名六个字 疯狂猜歌歌名五个字

嘎仙洞《石室祝文》是1980年考古发现的,祝文内容与《魏书》的记载基本一致,反映了北魏皇帝的先祖在大兴安岭游猎和南迁的历史情况,有力证明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祝文的译文大意是公元443年,北魏的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为感谢先祖之灵,特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跋山涉水来到嘎仙洞,进献牛羊等祭品,祭拜先祖,并将拓跋焘的祭文刻在石室的西壁上。祝文全文201个字。字体趋于隶书。出于对文物保护,原碑文物单位就地采取保护措施保护起来了

截至2018年5月,已经完成狍子、鹿、生态、熊、萨满、渔猎、演艺、弩箭、鄂伦春非遗传承基地等14个木结构单体建筑,完成游客中心三层木结构主体;完成萨满广场神偶雕刻18个;完成“斜仁柱”搭建10座、《猎归》铜雕像群及奥伦、马圈等民俗设施;完成人工湖改造;完成2.5公里环景区木栈道;完成景区主干道、停车场、通讯、亮化、绿化、广播、背景音乐、标识牌、景观小品等设施。

鄂伦春“乌力楞”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期限为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项目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民俗传习所、“斜仁柱”社区、生态馆、鹿馆、狍子馆、熊馆、萨满馆、祭祀区、弩箭馆、渔猎馆、额尔根渔猎体验区、演艺广场等。

 

图三: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祭坛、北方民族研究中心效果图

 

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因“嘎仙洞”而闻名于世,嘎仙洞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之一,文化园于2016年被授予内蒙古名片优秀文化旅游景区品牌。目前,文化园正在按照自治区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文化园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等项功能,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建设成为历史古迹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高端产品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寻根文化旅游目的地,去高高兴安岭寻找勇敢的鄂伦春。那里有你要找的诗和远方。

嘎仙洞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中重要旅游景点,也是鄂伦春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嘎仙”是鄂伦春语,在锡伯语中发音是“嘎珊”意思是村庄和部落。在历史上的嘎仙洞是鲜卑人的祖庙,是历代史学家苦苦找寻的鲜卑旧墟石室。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鲜卑根祖地,魅力鄂伦春。在高高的兴安岭上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那里有你的诗和远方。12月26日,2018内蒙古鄂伦春冰雪“伊萨仁”活动将拉开帷幕。在为期100天的活动中,鄂伦春自治旗将开展包括“本布利”(鄂伦春民间趣味足球赛)“跨林海、穿雪原”鄂伦春猎手马队巡游、“冬美鄂伦春”摄影采风、雪雕展等多项活动。

 

 

近年来,鄂伦春自治旗围绕“拓跋鲜卑根祖地,中华文明北归源”的文化定位,编制完成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总体规划》,并于2014年列入自治区旅游总体规划,开始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区域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5.15亿元。

一个地方的温度绝对与它的气温无关,-30℃的鄂伦春正在上演一场热气腾腾的冰雪狂欢大party。有神秘的鄂伦春民俗风情,有激情四射的冰上运动”。鄂伦春旅游局官方消息称,此次“伊萨仁”活动将历时3个月,陆续开展鄂伦春民俗技艺展演、冰雪观赏、雪地爬犁、雪上冲浪、“本布利”足球赛等20余项活动。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位头戴狍角帽的猎人,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这几乎成了鄂伦春人的标志。冰雪“伊萨仁”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实现“冷资源变热效应”,吸引更多中外游客了解这里的民族文化。(文/ 节欢 锐鹏 图片来源: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

 

图八:鄂伦春冰雪节活动现场

图七:鄂伦春冰雪“伊萨仁”是文化和旅游融合最好的节庆活动之一

鄂伦春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位于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是鄂伦春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鄂伦春族人口有2754人,鄂伦春族猎民有965人。“伊萨仁”是鄂伦春语,集会、聚会之意,是鄂伦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现场,“穆昆达”(族长)在勇敢的猎手拥簇下走上祭坛,手持桦皮碗,用柳蒿枝沾着酒洒祭祀天地,颂唱祭文(鄂伦春语)。上千名鄂伦春族男女老幼都虔诚地面向祭坛,毕恭毕敬地跟随“穆昆达”一起洒酒祭天,颂唱祭文,场面庄严肃穆。

传说山神“白那查”将这片山林分给鄂伦春人,让他们在这里狩猎采集。鄂伦春人感谢山神的赠予,一直细心的看护着这片森林。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满盖”的妖怪驾妖风而来,抢走了鄂伦春人的森林和世居的山洞。鄂伦春人凄苦的在野外风餐露宿。这时鄂伦春人中有一个最优秀的猎手叫嘎仙,他站了出来,发誓要夺回鄂伦春人的森林和山洞。他别离了心爱的姑娘,跨上骏马,带上猎刀和弓箭,来到洞前,“满盖”饮完美酒正呼呼大睡。“嘎仙”拔出猎刀大声喊道:“满盖”把鄂伦春人的山林还给我们。满盖九个脑袋一起睁开眼睛,听完“嘎仙”的话哈哈大笑。举起山洞的堵门石向“嘎仙”砸去,勇敢的“嘎仙”灵巧的躲了过去,并与“满盖”战到了一处。那几天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满盖九个脑袋被“嘎仙”砍了下来,而“嘎仙”也力竭而死。山神感念他的勇敢,从伊勒呼里山上撒下一缕清泉,化作洞前一道小溪,成为圣水。鄂伦春人为纪念“嘎仙”将这座山洞称为嘎仙洞。那块落在南山坡上的堵门石,便化作今天的乌尔特贺山。

把景区建在林中、把文化放在心中,打造能看得见的文化园区

 

鄂伦春族聚居地,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乌力楞”是鄂伦春语,意为“氏族部落”,指同一父系血缘的子孙们;也有“游动”之意。通常一个“乌力楞”是由3—5户人家组成。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兴安岭是“猎神”鄂伦春人的家园。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1953年—1957年间,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民族的发展,鄂伦春族走出山林实现定居;1996年,为保护生态、为自治旗和鄂伦春民族经济社会再发展,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宣布禁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