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个虎打一成语 三个言 三角恋爱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伞兵 打一成语 伞兵打一成语 丧偶英文 杀回马枪 |
□本报记者 钟 伟 蔬果飘香,鸡鸣犬吠……每逢节假日,与以往扎推旅游景区不同,不少人选择回归田园,乡村旅游成为新时尚。而越来越红火的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手段。市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许多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提案,讨论当下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产业兴旺和富民增收重要途径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大布乡苏海村的阳谷县首家动物园——苏海森林动物世界开园,吸引了大批游客。“目前共有动物80余种,整个园区以生态、环保、科普、游乐为主题,为广大游客展现了一个美丽欢乐的动物世界。”动物园负责人肖明松说。 苏海村生态园是阳谷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典范,集生态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于一体。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已经成为实现产业兴旺和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模式单一,缺乏特色,乡村旅游面临创新突破的瓶颈 徜徉花海,划船垂钓,采瓜果蔬菜,品特色美食,赏三国文化……在阳谷县高庙王镇前仓村的仓亭津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让人感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 “项目占地1200亩,紧扣仓亭津的‘亭’字,以农业生态演绎休闲度假,规划十区、六亭、三牌坊。目前只剩下绿化和施工清理工作,五一期间可开门迎客。”村党支部书记张目松表示,休闲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缺乏拉动性大项目,资金匮乏,导致工程推动进度缓慢,回报遥遥无期。 “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当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实现良性发展。”市政协委员李爱军认为,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规划和策划包装上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存在“一窝蜂”、重复建设等现象。没有突出农村自然风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没有以“文化”为魂,将本地的乡土文化、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民俗风情、地方美食等根植于乡村旅游中,增加旅游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挖掘优质资源,丰富旅游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新主体竞相涌现,已从初期的农民自发发展,转变为由政府引导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回流农村,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分工更加精细。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示范园区2家,省级旅游强县3个、强乡镇19个、特色村3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 “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不能单靠‘门票经济’,也不能仅限于旅游收入。”民盟聊城市委在《加快培育我市田园综合体的路径和建议》提案中指出,田园综合体需要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找出与其他乡村相比具备的自身比较优势,在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结合聊城特点、发挥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庞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