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新闻 >

文旅融合 激活夏都旅游渐入佳境(2)

时间:2019-07-31 11:38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年初,我省为最佳文旅产品有效供给时强调,将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品牌,举办产品创意大赛,促进特色文旅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出更多优秀文旅产品,扩大供给。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弘扬红色文化,
音译 问候语 黑色情人节 我的脑内恋碍选项 担心 love me 教室门事件完整照片

  年初,我省为最佳文旅产品有效供给时强调,将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品牌,举办产品创意大赛,促进特色文旅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出更多优秀文旅产品,扩大供给。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弘扬红色文化,推广红色旅游;有效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自驾车旅游、藏医药健康旅游等业态发展;丰富休闲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商品品牌,打造旅游线路产品。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派驻两村的驻村干部深入调研发现,两个村拥有打造牦牛养殖育肥基地的有利条件。近年来,牦牛养殖育肥产业发展较好,市场前景看好,依托湟源县正在打造的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县,能够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两村牦牛零散养殖户较多,具有多年的牦牛养殖育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牦牛养殖育肥风险;两村交界处原有一处砖厂,面积较大,地面平整,能够满足建设牦牛养殖育肥基地的需求,且可利用原砖厂的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距离县城15公里,便于统一销售和饲料的运输。

  镜头二:

  此外,贵德千姿湖湿地公园、中华福运轮、倚河园、南海殿、玉皇阁、奇石苑等景区也成了游客“打卡”圣地。据了解,贵德县目前已开发景区18处。

  7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湟源县大华镇后庄村和巴燕吉盖村,这里迎来一件大喜事——联合成立的湟源厚吉牦牛养殖育肥基地开工建设,实现两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早在6月中旬,记者来到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景区,景区里人头攒动,一辆接一辆的私家车驶向停车场。走进卯寨景区大门,游客最先看到的是一条百米碑林长廊,80余幅书法作品石刻、两旁整齐栽种的树木和河湟地区的特色建筑让景区富有生机。

  产业引领,助力村集体经济“破零”

  据驻村第一书记张永胜介绍,该基地将建设标准暖棚牛舍10栋,达2160平方米,并建设其他附属设施。建成投产后,每年两批购进4岁龄以上牦牛500头,预计每年可获利50万元。在他看来,通过牦牛养殖育肥产业,可以长期带动两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及村民增加收入。促进本地区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壮大养殖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效益,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代。

  沿着长廊前行,绘画浮雕、园林廊桥、传统民居、步行栈道、民宿大院、人工湖、流水等景观映入眼帘,田园、建筑、花海以及文化展示等丰富的旅游内涵吸引着不少游客在景区内游玩拍照,享受春光。

  张永胜说,从2016年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扶贫资金,帮助两个村建设美丽乡村,修建办公场所,发展实体经济,两个村于2018年年底脱贫。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切实转变作风,干在实处,将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全力推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谭梅)

  联合成立的湟源厚吉牦牛养殖育肥基地由两个村共同设立的湟源厚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这是在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聚集各方力量,投资185万元援建的扶贫项目,是湟源县大华镇脱贫后的后续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示范项目,标志着两村的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镜头三:

  “金色的人工沙滩,大风车,儿童游乐场,蓝天白云下,游艇在水面驰骋,错落有致的藏族风情院落,这里是‘青海的小三亚’。”时值盛夏,一条消息刷爆“美丽夏都”的朋友圈,文章中关于德吉村美食、美景的介绍,让不少当地市民及游客心动,继而前往游玩。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文化活力,搭建文化繁荣发展平台,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精品景点、景区和线路,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康养旅游,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开展青海文化旅游节、“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不断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走,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品尝山味野菜,欣赏青山绿水;

  “微传播”助力乡村旅游

  据统计,截至6月底,我省共有旅行社50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25家;仅在2019年上半年,我省新增旅行社79家。全省全面开展在线上报旅游团队信息、签订电子合同。完成了319家星级饭店的复合工作,开展全省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文旅企业的排查工作。(文、图/谭梅 唐仲蔚)

  “通过花海农庄引领,周边的东至沟、花科庄等村也兴起了乡村旅游,与花海相连,连成大旅游景区,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目前,周边发展自驾游8家,农户的户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全村近一半农户吃上了旅游饭。”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告诉记者。

  走,到农村田野去,体验种地、施肥,亲手采摘果实,感受乡趣乡景乡愁;

  如今,在青海,一到周末,青海及周边省市的自驾游大军纷纷涌向西宁周边,乡村游成为市民的热门选择,让很多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现在乡村花海旅游成就了不少像大通县边麻沟村等小山村的华丽转型。游客们在百亩花海和十几公里栈道上看花、赏景,彻底回归自然。

  德吉村离黄南州尖扎县城8公里,离西宁市区80公里,这个2018年入选“中国魅力休闲乡村”的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村,因为射箭大赛的举办,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点。今年的5月17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在尖扎县德吉村举办乡村旅游启动大会,短短的几天,“德吉村”这个隐藏在高原上的“小三亚”就成了无数省内外游客的打卡“网红”地,让村民获得了良好收益,除了观赏“德吉杯·五彩神箭”射箭赛,借着端午小长假,生态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村落也成了游客的好去处。得益于新兴媒体带来的宣传效应。2018年德吉村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2019年已实现旅游收入110万元,“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2.2万人次,逐步实现以农助旅、以旅富农。

文旅融合 激活夏都旅游渐入佳境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7-31 09:06    编辑: 马燕燕         

分享

  现如今,文体活动成为了引领贵德县文旅发展的“领头羊”,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实现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有看头、有回味。同时,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旅游宣传推介,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文”会“商”的良好局面。

  落实帮扶共建责任、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发展特色养殖业……

 

  同时,我省各市州积极响应,以青海文化旅游节为总平台,相继开展各地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如海东丝路花儿艺术节、海西蒙古族藏族民歌节、黄南州首届热贡文化旅游节、海南州黄河文化旅游节、海北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玉树传统赛马节、果洛格萨尔狮龙宫殿文化旅游节等,成为来青游客感受大美青海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从四月开始,我省旅游持续升温,尤其是从六月以来,大美青海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凝眸青海,走进青海。

  记者在一线

  与德吉村一样,还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借助“微传播”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景区,大通县边麻沟村百亩花海,互助县油嘴湾花海农庄……一个接一个乡村旅游接连引爆朋友圈,那些过去并不知名的景区景点正逐步成为游客周末休闲旅游的新选择。像德吉村一样,我省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带动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让一些原本“休眠”的乡村地区被激活起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巩固和拓展,离不开服务质量的提升。

  卯寨景区负责人李连和介绍,作为我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从运营以来,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多万人次,旅游高峰时,每天接待游客在千人以上。此外,景区还继续延伸旅游产业链,在保护生态前提下,打造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扩大景区规模,让更多百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