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新闻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旅游+”扮靓博尔塔拉

时间:2019-08-06 12:37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温泉县香紫苏种植基地(7 月22日摄)。□本版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韩亮摄 7月19日,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游玩。 7月26日,游客在精河县枸杞采摘示范园采摘枸杞。 中国新疆第十三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正在比赛(6月26日摄)。 7月29日,游客在阿拉山口
晚安英文 爱国诗词 久其软件 最弱无败的神装机龙 漂亮爸爸 十句话穿透人心

温泉县香紫苏种植基地(7 月22日摄)。□本版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韩亮摄

7月19日,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游玩。

7月26日,游客在精河县枸杞采摘示范园采摘枸杞。

中国新疆第十三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正在比赛(6月26日摄)。

7月29日,游客在阿拉山口综保区免税店购买商品。

8月2日,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牧家乐经营户乌音其米格(左)为游客献哈达。

7月21日,游客在温泉县体验直升机低空飞行旅游项目。

□本报全媒体记者/马健龙 马伊宁 宋雅文 张万德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整合特有的旅游资源,按照绿色为基、游客为本、文化为魂、特色为要、景城共享的理念,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并初步形成以赛里木湖景区为核心的“水陆空”并重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

今年上半年,博州接待国内外游客359.66万人次,同比增长45.6%;过夜游客170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总收入50.11亿元,同比增长95%。随着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处处是风景、处处皆可游的博州“大景区”图景日渐清晰。

“旅游+农业”

拓宽精河农民增收渠道

7月28日,在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腹地,进入成熟期的两万亩沙地桑让这片沙漠有了江南茶乡的秀美。

在沙地桑种植基地,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发胸有成竹地说:“这是国内最大的蛋白桑种植基地,目前正在搞‘旅游+农业’模式,打造沙漠休闲观光旅游建设基地。”

两万亩沙地桑林不但遏制了沙漠蔓延的脚步,还吸引游客纷纷前来。

“仅七月,我们就接待了1000多名采摘游客。”在刘吉发的构想中,生态观光休闲游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将农业开发与沙漠休闲观光旅游相融合,打造一个农业观光旅游基地正当其时。

精河县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观光科普、农家特色餐饮、果蔬采摘、民俗活动等于一体的“旅游+农业”产业促进了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在精河县托里镇基布克村,红彤彤的枸杞林成方成畦。依托“中国枸杞之乡”、托里镇“中国特色小镇”等称号,精河县近期举办了枸杞文化旅游节,擦亮了“精河枸杞”金字招牌。

“激情飞跃·魅力托托”、新疆·精河木特塔尔沙漠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本地休闲农业的影响力,有效带动出行、餐饮、娱乐和购物消费,提升了精河县的旅游知名度。

精河县正积极探索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精河县将发展好生态枸杞、沙地桑、果园等农业观光园,积极推进枸杞、蛋白沙地桑、骆驼奶制品等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基地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精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朱晓伟说。

今年上半年,精河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3亿元。

“旅游+体育”

打造赛里木湖亮丽名片

晨光中,烂漫的山花在蔚蓝的湖边摇曳,山影倒映在微波里;夜色里,漫天繁星闪烁,月光洒在赛里木湖清澈的水中……

安静的赛道上,只能听到车手米仁依·布尔力克有节奏的呼吸声和车轮链条的律动。

米仁依·布尔力克来自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牧业队,哥哥是去年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的冠军。受哥哥影响,18岁的他参加了温泉县野牦牛车队,暑假以来每天骑自行车从温泉县到赛里木湖往返训练。

赛里木湖是新疆境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自2007年夏天博州举办第一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以来,已成为博州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对外宣传博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博州充分利用赛事资源,以生态建设为支撑,以推进全域旅游为主线,全力打造中国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品牌。今年,主办方对比赛赛程及线路都进行了优化升级。通过重新规划,今年的环湖赛赛程和线路,覆盖全州两县两市和赛里木湖景区,加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更好地促进了体育赛事与旅游资源相融合。

博州有高山湖泊、草原、沙漠和雪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不断完善的公路体系,为举办高规格自行车赛事提供了良好条件,让“旅游+体育”产生了“1+1>2”的效应。今年上半年,赛里木湖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0多万人次。

“旅游+口岸”

促进阿拉山口环境改善

走在阿拉山口的街道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树叶随风摇摆。曾经风沙肆虐的边境小镇,如今已变成一片绿洲。

“阿拉山口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意更是红火了不少。”提起阿拉山口的变化,已经在这里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何海燕感触颇深。

1998年,何海燕从陕西榆林来到阿拉山口,从中学老师变身为商人,用家中所有的积蓄租了3个柜台,做起外贸生意,但由于游客较少,生意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阿拉山口市持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累计投入200亿元完成城市配套及通关基础设施建设。

城内种植绿化树,城外布局防风林。每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已使阿拉山口拥有近15万亩林带。

风小了,生态环境好了,游客也慢慢变多了。国门景观、火车换装库、旅游购物中心等独特的资源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接待国内外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亿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