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景区景点 >

边关遗址成景点村民吃上“旅游饭”

时间:2019-03-06 11:39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边关遗址成景点村民吃上“旅游饭” 2月24日,52岁的朱玉成忙着装修柴门关展览馆,准备3月开门迎客。收集来的煤油灯、瓦缸、犁头等50余个老物件,都将成为展览馆的第一批出展物。 朱玉成是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村村民,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坚持对柴门关遗
辣文合集在线阅读 二驴被永久封号 宅男福利吧 叶无道 绳模 yy毕加索 皇族天赐 水莱丽 自行车小故事

  • 边关遗址成景点村民吃上“旅游饭”
  •     

      2月24日,52岁的朱玉成忙着装修柴门关展览馆,准备3月开门迎客。收集来的煤油灯、瓦缸、犁头等50余个老物件,都将成为展览馆的第一批出展物。
      朱玉成是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村村民,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坚持对柴门关遗址进行民间挖掘和保护。“搞柴门关展览馆,就是想吸引更多游客来,了解和体验柴门关的边关文化。”朱玉成说。
    □朱蕾 本报记者 徐中成

    小木牌引来百万资金  柴门关位于九寨沟县与甘肃文县之间,因其险峻的地势,古时是名副其实的入川咽喉之一。关前峭壁至今还保留着“秦川锁钥”,以及清雍正皇帝题下的“秦蜀交界”的字样。
      2012年,青龙村开山修路,再加上年久失修,刻有“秦川锁钥”字样的大石头垮掉了一部分。朱玉成在河道里和山脚下一点一点去找,最终找回了9块刻有文字的石头碎片,其中就包括有“锁”字的半边石块。
      如今行走在柴门关,飘舞的蜀旗、古朴的栈道、热闹的驿站,处处透露着浓烈的边关文化味道。
      变化,源于挂在青龙村村口的一棵老杨槐树的一块小木牌。小木牌上写的是呼吁关心重视柴门关,加强遗址保护和维修,为以后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这是朱玉成2014年1月6日用毛笔写了挂在树上的,也正是因为这块小木牌,柴门关和全村的命运有了改变。
      当年九寨沟县县委书记到柴门关调研,看到村口的这块木牌,并通过调研了解了柴门关的故事后,当即拍板由政府拨付100万元,对柴门关进行修缮、保护和打造。
      这笔资金让朱玉成高兴了好几个晚上,更让他坚定了保护柴门关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柴门关有了迎客歌  100万元资金,如何发挥最大价值?
      修缮是关键一步。为此,朱玉成翻阅了很多书籍,了解了古时柴门关的样貌。随后,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投工投劳就地取材,用山上的青石打磨成片,对柴门关170余米长的城墙进行修缮复原。同时,用仿古黑砖、军旗、蜀兵石像加以修饰,边关风情尽显。
      之后,青龙村又获得了3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柴门关整体风貌打造提升。柴门关逐渐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为提升柴门关的知名度,朱玉成还编写了很多朗朗上口的歌谣,来宣传柴门关文化。
      朱玉成和二舅编写的《十唱柴门关》歌谣,通过融合南坪小调的调子,进行琵琶弹唱,如今已成了柴门关迎客的必唱歌谣。

    农家乐建起等客来  通过打造和宣传,柴门关渐渐“热”起来了。
      2017年,青龙村村民陈二奎夫妇整合40万元村集体资金,率先在柴门关附近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用的餐具都带有秦蜀元素,服务员的衣服也模仿秦蜀时期的穿着打扮。“游客来柴门关驿站,可以摘枇杷、玩射箭、游草屋,一边吃着农家菜一边感受秦蜀文化。”陈二奎说,现在来柴门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去年经营农家乐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95元。
      去年,九寨沟县旅游局还在青龙村选了有基础的3户村民,每户给予1.5万元支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朱玉成也是其中一家,他说,要用这笔钱开一个茶楼,结合正在装修的柴门关展览馆,给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最详细的柴门关历史文化和边关故事。
      郭元乡党委书记薛永林说,柴门关现在已是阿坝州的文物保护单位,今年还将投资200万元,深度挖掘和打造提升柴门关的边关遗址文化,将青龙村打造成为集休闲、观赏、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村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