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连续第三年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度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西藏藏南借特色小镇建设促文化旅游发展,四川省公布文旅特色小镇评选办法……自从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全国各地就兴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全国特色小镇试点共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已经超过2000个。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特色小镇发展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并统一认识。从一些比较成功的特色小镇看来,在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关键是培育“特而强”的产业,也就是产业不仅有特色还有水平。
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特色小镇是城镇化水平进入到较高发展阶段的产物,已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新的增长点。它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连着乡村,既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空间,也是打通城市与乡村资源的“要塞”。在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民日报指出,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它的内涵特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等,可能在某些方面跟特色小镇有点“像”,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既不是专为游客打造的,也不是专为企业打造的,它就是当地人生活工作的真实环境。作为外地人,你可以来观光游玩,也可以来创业创新。所以,不能将特色小镇的“帽子”,一股脑地扣在这些园区、景区、基地的头上。
由此可见,特色小镇不是对原有的小镇“修修补补”“收拾收拾”,然后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依托当地天然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譬如浙江的云栖小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现在聚集了一大批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大数据科技创业源地。浙江云栖小镇的建成,既缓解了杭州等大城市的“拥堵”,又为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输送了人才和产业。它的影响还将辐射更“边缘”的乡村,带去丰富的就业岗位。在此,政府发挥了腾挪调度资源的重要作用。
国际上也有很多特色小镇的范例,比如名闻天下的瑞士小镇,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举办地——达沃斯。据了解,直到1850年,达沃斯还是一个偏远、封闭、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在没有任何资源调度调配的“大手”的作用下,靠一次次的机缘巧合,达沃斯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终于成了如今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7.03元人民币)的小镇。
再如日本艺术小镇——越后妻有。日本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推动市町村合并。对常年被大雪隔绝的越后妻有地区200多个村庄来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新潟县找到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寻求帮助。一开始,大家都期望通过招商来拉动经济。然而,年轻人流出是难以改变的趋势。梯田、河流、暴雪,越后妻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景象激发了北川的灵感,这些“原风景”不正是心灵的归宿吗?从2000年起,越后妻有每隔三年在7—9月举办一次大地艺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来此以大地为画布,为古老乡村带来现代色彩。如今越后妻有常住人口大约7万多,艺术节观众从第一届的16万人,逐渐增长到第六届的51万人。已经有300多位外国人选择到十日町市长期居住。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案例无不证明,政府这双“大手”不仅能够成就特色小镇,还将大大缩短特色小镇建设时间。
企业参与不仅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建设、市场招商”,强调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建好后根据产业的定位进行招商运营。二是市场主导型,即“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做好产业定位、总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选择、批准某一家或多家企业联合完成投资和运营,明确投资主体,强调市场化运作方式,拉长产业链。三是政府和市场合作型,即“特色小镇+PPP”模式,以政府服务、企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为主线,核心在于政府、投资方和企业三者的联合开发。
关于政府主导型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指出,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大多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和小镇发展模式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更多满足政府的主观愿望和考核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或市场规律。要避免这一状况再次发生。
市场主导型运营模式,在发改委推出的“千企千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千企千镇工程”于2017年初启动以来,对特色小(城)镇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推动和引领作用,在促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尊重小城镇发展规律、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政企融合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在特色小镇开发模式的探索上,政府和市场合作型的PPP模式受到了企业的热捧,目前也有不少特色小镇建设采取这种模式,有些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绩。比如金诚集团“PPP+产业化+金融化”模式打造的汨罗诗歌中华小镇,被列入了国家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该模式中,金诚依托59个特色小镇,通过发行发行固定类收益产品,架起投资人与特色小镇之间的投资桥梁,在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让投资人获得不错的收益。数据显示,2016年金诚基金管理规模为300亿元,2017年基金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元,同比增长67%。
培育“特而强”的产业是关键
作为先行者,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是各地学习借鉴的范本。专家冯飞在分享经验时,把“产业特而强”放在了第一位。“‘特’是指浙江的每个小镇既聚焦数字经济、环保、健康等万亿产业,也涵盖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强’是指小镇全力瞄准产业高端,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冯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