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骑行天下 >

万字长文解读规划纲要:雄安如何成为未来发展的全国样板(2)

时间:2019-01-23 11:50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将构建“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即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雄高速、新机场至德州高速和荣乌高速(新线)、津雄高速(原荣乌高速)、津石高速。这些外围交通的建成将使雄安成为京津冀的新枢
pp助手源地址 psp3000金手指 psp3000经典游戏 psp金手指教程 psp赛车游戏 sd高达g世纪 世界 sd高达g世纪f金手指 sd高达g世纪金手指 sd高达g世纪世界存档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将构建“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即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雄高速、新机场至德州高速和荣乌高速(新线)、津雄高速(原荣乌高速)、津石高速。这些外围交通的建成将使雄安成为京津冀的新枢纽。

京雄城际铁路已于今年2月28日动工,而在起步区先期建设的则是启动区。按照规划,启动区位于起步区内,包括“方城”东侧两个组团的大部分,建设用地面积20至30平方公里,容纳大约30万人。

雄安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启动区的选址一方面是因为该区域场地条件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靠近容城东侧的安置区,便于区域内群众的搬迁安置。

根据《纲要》,启动区将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集聚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据悉,由北京市援助建设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也都位于启动区之内。

殷会良介绍说,启动区是一个功能齐备、相对独立的区域,建好后就可以自我运转,“建设一片,成熟一片,然后再开发下一个组团”。

在城市风貌方面,《纲要》也作了明确的规划。杨保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区原则上不建高楼大厦,不会建成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同时也避免千城一面,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引导,构建多样化、有活力的建筑空间环境,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 他说。

生态格局:一淀、三带、九片、多廊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雄安新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之初,就提出新区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把“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明确为雄安的四大定位之一。

根据《纲要》,新区的蓝绿空间占比将不低于70%,开发建设用地不超过30%。中规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殷会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个比例的确定明确了雄安新区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格局。

殷会良说,这些控制线的划定,确保了新区的生态空间,使人与自然能有一个相对和谐共处的空间比例。

为了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纲要》提出,雄安新区将构建一个“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格局,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

“一淀”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三带”即建设环白洋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九片”即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九片大型森林斑块;“多廊”即沿新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多条绿色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

除此之外,新区还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在起步区内,则通过修建郊野生态公园、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构建宜人便民的公园体系,塑造森林环城、湿地入城的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实现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白洋淀的治理和保护,是整个新区生态规划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项工作,中央在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之后,在正常的规划之外,专门启动了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规划(以下简称《白规》),并把这一规划置于和总体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

负责牵头编制《白规》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治理白洋淀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补水、治污、搬迁、清淤。

在曲久辉看来,白洋淀目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缺水,因为缺水,淀区面积已经从最初的300多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150平方公里左右;其次是污染,上游部分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淀中,再加上淀中村的排污;第三是生境破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曲久辉领导的《白规》编制团队提出,要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的功能,前提是要补水,让淀区面积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据悉,这一建议已经得到采纳。这次公布的《纲要》明确,通过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上游水库补水等措施,淀区正常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至7米。

上游部分城市污水顺着河流汇入淀中,是造成白洋淀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白洋淀由于地势较低,历史上汇入淀中的河流有八条之多。因为缺水,现在大部分已经断流,有水的还有两条,分别流经上游的保定市和高阳县。

《白规》编制团队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白洋淀的治理必须从全流域层面部署,仅仅治理白洋淀没有意义。他说,这牵涉到整个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河流水质的管理、污染治理体系的完善等,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

对此,《纲要》也给出了解决方案,提出推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协同制定产业政策,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关停、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项目。

此外,《纲要》还提出科学有序实施淀内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修复水体底部水生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提升淀泊水环境质量,将白洋淀水质逐步恢复到Ⅲ-Ⅳ类。同时,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改造,恢复白洋淀特有的“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对白洋淀的远期规划,则是建设国家公园。通过保护淀区独特的自然生境和景观,保持淀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试验区和科普教育基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